【部门主要负责人解读】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战野在皖西日报发布署名文章——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ag九游会app
字号: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六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战野
今天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第三十二届“安徽省水法宣传月”开始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我国纪念今年“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宣传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事关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初步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2021年,全市用水总量22.46亿立方米,严格控制在总量目标以内;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分别下降9%和17.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57,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1%,全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均达到或超过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值。截止到2021年末,全市创建81家省级节水型企业,2家省级节水型高校,1家省级节水型园区等一大批节水载体;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3个,预计2023年我市将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对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来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条件还不相匹配,水资源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期待还有距离。据统计,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9.1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028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5立方米,当前仍属于轻度缺水城市。同时,我市还承担着向合肥、淮南、河南省多年平均供水16亿立方米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及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破解水问题、保障水安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把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贯穿于治水的全过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以水资源的可持续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破解水资源短缺局面,节水是根本出路。继续把节水作为革命性的战略举措常抓不懈,认真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快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全民节水大格局。坚持规划先行,认真落实六安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在农业、工业、城镇、高校等各行业各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节水项目,建设一批节水载体,示范带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建立完善市、县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目录,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完善用水计量统计制度,对重点用水户和高耗水行业加强监管。深挖各领域节水潜力,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深化水价和水资源税改革,推进水权水市场建设,积极培育节水产业。
二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的要求,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使人口规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强化源头严控、过程严管,继续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对取用水量达到或者超过年度用水控制指标的,暂停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取水许可审批。着力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严格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将其作为重点领域项目规划审批决策的主要依据,从严控制高耗水项目,从严叫停节水不达标项目。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六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规范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成果应用,开展重点河流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工作;全面掌握主要湖泊河流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明确生态保护基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需求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
三是深化河湖长制工作,着力打造幸福示范河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位推动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有力落实各级河湖长主体责任,积极发挥部门协同作用,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坚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河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建立完善“四乱”问题台账,实行清单销号闭环式管理;严格规范审查审批涉河建设项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防出现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问题;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成果,加快编制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为河湖空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在巩固好河湖整治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幸福河湖示范建设,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基本要求,统筹加强河湖水体和岸线空间管理,打造一批满足安全要求、生态要求、景观要求,具备宜游条件的幸福示范河湖,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是强化水情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节水护水浓厚氛围。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社区报栏等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全市水资源和水环境形势以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宣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战略,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等,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加快建立一批节水教育基地,向全社会普及节水知识,开展水情水法教育。充分发挥好机关干部、节水志愿者的作用,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党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让河湖管理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使节水护水成为全民自觉行动,凝聚节水护水、建设幸福河湖的强大合力。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以及非常规水源利用为重点,以加强各类节水型载体创建为抓手,以节水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改革为动力,把节水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为六安市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