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ag九游会app
字号:
六政办〔2021〕3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8日
六安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六安市水利局
2021年10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市情水情 3
(一)自然条件 3
(二)社会经济 7
(三)水利工程现状 7
(四)水资源状况 8
(五)水旱灾情 8
第二章 现状与形势 10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10
(二)面临形势 17
(三)存在问题 19
第三章 总体思路 24
(一)指导思想 24
(二)基本原则 24
(三)主要目标 25
(四)总体布局与重点任务 28
第四章 提升防洪保安能力 32
(一)大江大河治理 32
(二)控制性枢纽建设 32
(三)中小河流治理 33
(四)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 33
(五)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33
(六)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34
第五章 强化供水安全保障 38
(一)实施节水行动 38
(二)引调水工程 38
(三)重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38
(四)提水工程 39
(五)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39
(六)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39
第六章 改善水生态环境 42
(一)水土保持 42
(二)河湖生态治理修复 42
(三)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43
第七章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45
第八章 强化涉水事务管理 46
(一)加强水利法治建设 46
(二)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 46
(三)加强水资源监管 47
(四)加强河湖监管 48
(五)加强水利工程监管 49
(六)加强水土保持监管 50
(七)加强水利资金监管 51
(八)加强水文化建设和水情教育 51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52
(一)加快水权水价及水生态补偿机制改革 52
(二)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 53
(三)加强创新引领,提升水利行业监管水平 53
第十章 投资匡算与实施安排 55
(一)投资匡算 55
(二)实施安排 56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59
前言: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交界,现辖霍邱、金寨、霍山、舒城4个县和金安、裕安、叶集三区,总面积15451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面积12387平方公里,长江流域面积3064平方公里,江淮分水岭由西南向东偏北横贯本市。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河渠纵横、湖库众多,治水历史悠久、治淮成就辉煌,拥有江淮地区最重要的水库体系——大别山六大水库群和举世闻名的新中国第一大灌区——淠史杭,被誉为江淮水塔和国家粮仓。
“十三五”以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指引下,六安市深入实施“水利六安”战略,水灾害防治、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工程管理等取得明显成效,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为全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六安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三五”全市水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要求,结合近年来水旱灾害防御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科学分析水利现状与形势,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2025年城乡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更加健康的河湖生态网、更加高效的智慧水利网,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深化涉水事务改革,全面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六安水利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六安市水利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市情水情
(一)自然条件
1、自然地理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长江与淮河之间,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全市国土面积15451平方公里,现辖霍邱、金寨、霍山、舒城4县和金安、裕安、叶集3区。
六安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峻,北部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大别山北坡山地分布在梅山、响洪甸、佛子岭、龙河口四大水库北线以南,海拔400米以上,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峰240多座;市域中部为丘陵、岗地,是大别山余脉的延伸,一般海拔高度在50~400米之间,呈波状起伏;平原分布于淮河南岸,沣、汲、淠河下游河谷、沿湖周围和杭埠河、丰乐河下游两侧,是全市优质粮、油、棉的主要产区。
2、水文气象
六安地处北亚热带的北缘,属湿润季风气候,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42毫米,具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夏春季多、冬秋季少以及年际间降水变化大等特点。夏季(6~8月)雨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0%。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6.7~17.9摄氏度,自东北向西南随地势抬高而递减。年均无霜期210~230天。常年风向东南偏东,多年平均风速2.5米每秒,最大风速20米每秒。
3、河湖水系
六安市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河湖水系发达。淮河干流自霍邱县临水镇入境,于霍邱县新店镇出境,市境河道长79公里,市境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包括淠河、史河、汲河、沣河等;长江水系主要河流包括杭埠河、丰乐河,为巢湖流域主要支流。境内湖泊主要有城西湖、城东湖,是淮河中游重要的湖泊洼地和蓄洪区。六安市主要河流基本情况见表1-1,主要河流水系位置见图1-1。部分主要支流介绍如下。
表1-1 六安市主要河流(1000平方公里以上)基本情况表
流域 |
河流名称 |
境内河长(km) |
市境内流面积(km2) |
涉及县、区 |
淮河 |
淮河干流 |
79 |
12204 |
霍邱县 |
史河 |
120 |
2685 |
金寨县、叶集区 |
|
淠河 |
253 |
5569 |
金寨县、霍山县、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 |
|
汲河 |
160 |
2170 |
霍邱县、金寨县、裕安区、叶集区 |
|
沣河 |
75 |
1750 (含城西湖) |
叶集区、霍邱县 |
|
长江 (巢湖) |
杭埠河 |
97 |
1588 |
舒城县、霍山县 |
支流:丰乐河 |
112 |
1354 |
金安区、舒城县 |
(1)淠河
淠河是淮河中游南岸的一条较大支流,发源于岳西和金寨县境内的大别山北麓,由南向北流经岳西、霍山、金寨、六安、霍邱、寿县等县(市)后在正阳关处汇入淮河,全长260公里,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市境内长度253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569平方公里。淠河有东、西两条源流,东源又称东淠河,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2697平方公里;西源又称西淠河,全长66公里,流域面积1582公里。东、西淠河于两河口处汇合后始称淠河,在正阳关入淮河。
(2)史河
史河古称决水,发源于大别山北麓的安徽省金寨县伏牛山,灌河发源于河南省商城县黄柏山,两条河在固始县蒋集汇合后称史灌河,后于三河尖入淮河。流域跨安徽省金寨县、叶集区、霍邱县及河南省固始县、商城县,总长度220公里,流域面积6895平方公里。市境内长度120公里,面积2685平方公里。流域上游为山区,中游属丘陵区,下游为平原。
(3)杭埠河
杭埠河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区,是巢湖流域主要支流之一,长度146公里,流域面积4246平方公里(含丰乐河)。市境内长度97公里,面积2942平方公里(含丰乐河)。主要支流丰乐河发源于睆西大别山余脉,自西向东流入杭埠河,于三河镇下游的大潭湾处与杭埠河干流汇合,全长118公里,流域面积2080平方公里。市境内长度112公里,流域面积1354平方公里。
图1-1 六安市主要河湖水系图
(4)汲河
汲河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北麓,有两大源流,分别为西汲河和东汲河,以西汲河为主源,两源于固镇三汊汇合为汲河,北流至霍邱县孟集镇官庄入城东湖,自城东湖闸出湖后北流入淮河。流域范围涉及金寨县、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全长179.4公里,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
(二)社会经济
六安市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是安徽省地区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2020年末户籍人口587.9万人、常住人口43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166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0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4.2亿元,“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231.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7%。2020年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47元、14449元。
(三)水利工程现状
经多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防洪、灌溉、排涝工程为主体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六安市现有各级堤防长度1957公里;大中小型水库共1261座,总库容76.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有响洪甸、梅山、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和龙河口6座,总库容70.7亿立方米。水闸2720座,其中大型水闸6座。现有淠史杭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00万亩,其中六安市境内设计灌溉面积457.3万亩。机电排灌站1166座,装机10.6万千瓦。
(四)水资源状况
六安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9.12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12%,其中淮河流域70.85亿立方米,占全市79.5%;长江流域18.26亿立方米,占全市20.5%。人均水资源量2028立方米。水资源具有南多北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份,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的70~80%。
(五)水旱灾情
“十三五”期间,六安市先后遭遇了2016、2020年洪水和2019年的伏秋冬连旱。
2016年六安市遭遇长江、淮河流域洪水。6月30日至7月7日全市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市域淮河干流、7条主要内河及6座大型水库先后超警戒或汛限水位,其中丰乐河桃溪站水位达17.8米,超保证水位0.24米。全市受灾人口129.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94.8亿元。
2019年,六安市全年累计降雨81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全市出现了较重的旱情。其中8月12日至11月16日全市平均降雨量128.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6成。部分地区出现作物缺墒和人饮困难。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202万亩,农村安全饮水困难3.1万人。
2020年淮河、长江及巢湖同期发生大洪水,六安市遭遇多轮强降雨,梅雨期全市面降雨量1063毫米,较常年同期多1.9倍,居历史首位。淮河干流润河集站最高水位27.92米,超保证水位0.22米;姜唐湖行洪区启用进洪7.7亿立方米;丰乐河桃溪站最高水位18.66米,超保证水位1.1米;汲河、沣河水位超过有水文资料以来极值;淠河横排头接近保证水位;六大水库水位长时间超汛限水位。全市受灾人口160.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8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02.3亿元。
第二章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六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水利工作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四大水利保安澜,生态河库润六安”水利发展目标,着力构建“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四大水利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保护能力、水生态修复能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92.9亿元,较“十二五”增加64.9亿元,增长50.7%。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列入国家172项重点水利工程的史灌河(安徽段)治理、淠河治理、淮干临王段一般堤防等治淮工程实施完成,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持续推进;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完成25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4座大中型水闸、40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8条山洪沟治理,主要支流杭埠河治理开工建设。实施淠史杭灌区及3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67。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新增装机31245千瓦。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24.23亿元,升级改造集中供水工程382处,新增和巩固提升供水受益人口265.1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二五”末的51%提高到了92%。
二是水旱灾害防御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认真落实“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要求,加强监测预警与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支撑,成功防御了2016年大别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2019年淮河以南地区严重的伏秋冬连旱,有效防抗2020年巢湖、淮河同期发生的大洪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取得了防汛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直接减灾效益约200亿元。市水利局2016年获得全省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2020年获得全省防汛救灾先进集体的称号。
三是水利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市政府2016年印发《六安市水利建设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水利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补齐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对全市24.97万户贫困户和841个农村供水工程逐一排查、问题逐一整改,顺利通过决胜脱贫攻坚的各类考核督查验收。实现442个贫困村“村村通”自来水,全市贫困人口自来水普及率由2015年32%提高到96%。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两个帮扶村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
四是水资源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六安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金安、金寨、霍山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8个省级及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完成规划水资源论证,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81家,全省首个节水主题公园九里沟公园完成建设。用水总量稳中有降,用水效率逐年提升,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22.26亿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34亿立方米。2020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133.4立方米和45.2立方米,比2015年分别下降34%和54.3%。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双控”指标达到省考核要求。加快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在全省率先完成淠河等5条跨县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出台全省首个地方用水定额标准《六安市行业用水定额》,率先开展取水计量校验工作。为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是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印发《六安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水土保持重点工程31处,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88平方公里。严格水功能区监管,重要江河湖库水质持续向好,“十三五”末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六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3个水环境优美乡村试点通过省级验收,水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六是行业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严格管控河湖岸线空间,基本完成90条10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划界工作,印发市境7条主要河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多次组织开展河湖岸线利用整治、打击非法采砂、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累计排查整改河湖问题1516件,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加强工程运行隐患排查和处理,落实小型水库防汛的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积极推进水利工程质量创优,获得“黄山杯”两项、荣获“禹王杯”两项。2019年、2020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二。实施水利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水利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完成940座小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任务。
七是水利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3100余名各级河湖长上岗履职。建成淠河总干渠(g312国道桥至罗管闸段)省级幸福河湖示范段。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面积178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水权确权登记改革试点及水权交易,完成金安区水权改革试点工作及金安区硃砂冲水库富余水量水权交易。积极稳妥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社会资本通过ppp、epc模式组织实施杭埠河治理、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霍山桃源河水库、淠河总干渠(九里沟-青龙堰)东部新城段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小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改革取得新突破。水电工程队、水利设计院、水利勘测队三家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顺利完成。人才工作制度不断健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表2-1 六安市“十三五”期间水利工程投资完成情况汇总表
序号 |
工 程 名 称 |
“十三五” 规划投资 (万元) |
“十三五”末 完成投资 (万元) |
合计 |
2085550 |
1929157 |
一 |
防灾减灾工程 |
871050 |
953932 |
|
|
|
1 |
治淮工程 |
295100 |
394063 |
|
|
|
(1) |
淠河治理工程 |
50600 |
52409 |
|
|
|
(2) |
安徽省淮河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 |
160000 |
0 |
|
|
|
(3) |
淮干王家坝~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 |
8000 |
0 |
|
|
|
(4) |
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 |
70000 |
0 |
|
|
|
(5) |
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 |
6500 |
6412 |
|
|
|
(6) |
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 |
|
335242 |
|
|
|
2 |
防洪薄弱环节 |
500950 |
464169 |
|
|
|
(1) |
杭埠河综合治理工程 |
164000 |
17000 |
|
|
|
(2) |
中小河流治理 |
146000 |
177204 |
|
|
|
(3) |
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
15000 |
9493 |
|
|
|
(4) |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85950 |
64427 |
|
|
|
(5) |
山洪灾害防治与山洪沟治理工程 |
40000 |
8045 |
|
|
|
(6) |
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工程 |
50000 |
8000 |
|
|
|
(7) |
水毁修复 |
|
180000 |
|
|
|
3 |
城市防洪除涝工程 |
75000 |
95700 |
|
|
|
二 |
农村水利 |
488000 |
477047 |
|
|
|
1 |
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
150000 |
81162 |
|
|
|
2 |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
97000 |
243700 |
|
|
|
3 |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
200000 |
123767 |
|
|
|
4 |
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
16000 |
2000 |
|
|
|
5 |
农村小水电工程 |
25000 |
26418 |
|
|
|
三 |
水资源保障 |
202100 |
106270 |
|
|
|
1 |
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 |
64900 |
20000 |
|
|
|
2 |
提水工程 |
50000 |
2200 |
|
|
|
3 |
小型水库(新建)工程 |
60000 |
70070 |
|
|
|
4 |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工程 |
17200 |
8000 |
|
|
|
5 |
节水型社会建设 |
10000 |
6000 |
|
|
|
四 |
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修复 |
419000 |
344140 |
|
|
|
1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
49000 |
|
|
|
|
2 |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
100000 |
|
|
|
|
3 |
水生态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
30000 |
128348 |
|
|
|
4 |
水土保持建设 |
30000 |
33024 |
|
|
|
6 |
水生态文明建设 |
200000 |
182448 |
|
|
|
五 |
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 |
105400 |
47768 |
|
|
|
1 |
水利应急能力建设 |
8000 |
3000 |
|
|
|
2 |
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建设 |
5000 |
5000 |
|
|
|
3 |
人才队伍建设 |
6000 |
3000 |
|
|
|
4 |
水利科技推广 |
8000 |
3000 |
|
|
|
5 |
水利信息化建设 |
15000 |
16000 |
|
|
|
6 |
水文化建设 |
35000 |
6813 |
|
|
|
7 |
维修养护 |
28400 |
10955 |
|
|
|
表2-2 六安市“十三五”水利发展主要目标指标实现程度统计表
序号 |
项目 |
规划指标 |
2020年 |
备注 |
1 |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损失占gdp比例,%) |
(<1.0) |
(2.87) |
预期性 |
2 |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
(0.11) |
预期性 |
3 |
用水总量控制(亿m3) |
〔24.96〕 |
〔22.26〕 |
约束性 |
4 |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33 |
34 |
约束性 |
|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m3) |
〔161〕 |
〔133.4〕 |
|
5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25 |
54.3 |
约束性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
〔53.3〕 |
〔45.2〕 |
|
6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2 |
0.5167 |
预期性 |
7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
〔92〕 |
预期性 |
8 |
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 |
〔85〕 |
〔92〕 |
预期性 |
9 |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万kw) |
2.83 |
3.1245 |
预期性 |
10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km2) |
750 |
688 |
预期性 |
11 |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87〕 |
〔100〕 |
约束性 |
注: 1.指标中( )为5年平均值,〔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用水总量指标不包括贯流式火电直流冷却水、再生水等非常规用水量。 3.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统计报表新增面积,未计列每年自然减少的面积。 4.因2016、2020年发生2次洪水,造成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偏高;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受政策影响。 |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开启了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水利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治水论述为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水利工作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3月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亲临长江、黄河、淮河及南水北调工程考察,就治水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为新时代水安全保障和江河保护治理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水利发展蓝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重大发展战略带来了水利发展新机遇。六安市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个重大战略叠加,是国家和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板块,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优势。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推动跨区域水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大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打造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四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六安水利发展的新任务。“十四五”时期六安市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崛起的关键决胜期,是全面改善民生、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的重要突破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现代水利设施体系,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新任务。迫切需要围绕防灾减灾、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提升涉水事务管理能力,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是六安市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紧抓机遇,实施“六安水网”工程,全面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存在问题
1、总体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全市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利发展现状情况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防洪减灾体系存在短板。六安市地处大别山洪水源头、淮河洪水走廊和巢湖洪水主要来源地,防洪任务历来繁重,虽经多年建设,全市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短板弱项。淮河干流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建设滞后,低洼地人口缺乏安全保障,保庄圩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不够,淠河、史河虽经治理,但标准偏低,杭埠河尚未得到系统治理,丰乐河、汲河、沣河等防洪能力薄弱;六安城区、县城和重点集镇防洪体系尚不完善,防洪能力与发展需求不适应;部分水库、水闸、堤防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山区乡镇和乡村面临山洪灾害威胁。
二是城乡排涝能力有待提升。全市主要河流都发源于大别山区和江淮分水岭,集水面积大、汇流速度快,常受淮河、巢湖高水位影响,易成内涝,排涝压力大。洼地治理建设滞后,沿淮、沿淠、沿巢大部分洼地排涝能力不足5年一遇;排涝泵站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未进行更新改造,排涝能力不足;由于城市建设侵占河道,局部河道水系淤阻,排水体系不畅,雨水无法快速进入河道,泵站功效不能正常发挥,2020年强降雨造成城区多处积水内涝。
三是供水保障体系尚待完善。六安市年均水资源在全省排名第4,属水量丰、水质优的地区。因淠史杭灌区用水结构和用水需求发生较大变化,随着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农业用水需求更高,水资源供需关系趋于紧张,水资源调控与配置能力不足,干旱年份水资源缺口较大,抗旱水源保障能力不足。特别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尚未形成,引提水工程建设滞后,河湖库之间互连互通、互济互调能力不足。淠史杭灌区渠系及建筑物老化失修,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滞后,灌区尾部汲东、沣西干渠灌溉困难、汲东干渠末梢多年未通水等问题突出。
四是水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六安市尚存在水土流失面积2055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仍较严重。淠河总干渠是六安、合肥等城市供水通道,史河、淠河、杭埠河是淮河及巢湖清流活水,面临水源不足和水质污染等隐患。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仍然存在。城区建设存在与水争地、侵占岸线和打乱水系等现象,农村河道水系仍有淤塞萎缩,少数河道水生态环境状况有待改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任务仍然繁重,河湖管护任务仍然艰巨。
五是涉水事务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监测体系仍不完善,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亟待提高,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工程管理等统一高效的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机制尚未建立,城区涉水事务仍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交叉、效能不高等问题,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仍需深入推进。缺乏统筹,市级层面没有建立推进水利工程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市场机制运用不活,投融资改革尚显滞后。水利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员缺乏,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影响水利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主要支流存在问题
(1)淠河
①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淠河六安市城区段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霍山县城区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均为对应防护等级的下限值,防洪标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格局不匹配;洪水冲刷出现新的险工险段,河道采砂导致河床严重下切,对淠河堤防稳定构成安全隐患;下游沿河洼地,受淮干洪水顶托影响,自排机遇少;支流现状防洪标准低,部分水利设施老化。②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游水资源工程布局不合理。③淠河干流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部分河道生态流量不足。④局部人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水土保持综合监管有待加强。⑤灌区部分设施老化,管理有待加强。
(2)史河
史河干流红石嘴枢纽~孙家沟段受采砂影响,河床下切严重,危及岸坡稳定;金寨老城区部分堤防防洪墙高度不达标;金寨县江店城区受史河总干渠高水位、洪家河等支流上游山区洪水抢占排涝河道等影响,城区段排涝不畅,内涝严重;金寨段红石嘴坝下至长江河河口右岸部分堤段无护坡,汛期受洪水冲刷易毁坏;叶集城区史河支流沿岗河、卡子桥河排涝出口为自排出流,汛期受史河高水位顶托,涝水无法排出;侯郢圩、小店圩等处穿堤建筑物年久失修。
(3)杭埠河
杭埠河马家河口至将军宕段、丰乐河谢河~桃溪段,局部断面较窄、河道弯曲,行洪能力不足;马家河口以下河段圩区,丰乐河右岸舒城千人桥圩段,堤顶房屋密集,无完整防汛道路;局部堤防标准低,安全隐患多,穿堤涵闸老损严重。
(4)汲河
①汲河上游山丘区河道洪水峰高流急,河底及岸坡冲刷严重;中下游河道迂回曲折,裁弯取直后主河槽基本无泄流能力。河道两岸现有堤防部分堤段不封闭、较标准低。②城东湖蓄洪区范围内,现有保庄圩堤防不达标,湖区及汲河生产圩标准不一,部分圩口存在侵占湖区、影响河道行洪等问题。保庄圩、生产圩防洪除涝建筑老化、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③部分河段两岸洼地现状无堤防保护,西汲河干流、二道河、油坊河与105国道所包围的低洼地,受三股洪水威胁,区内村庄、农田频繁受淹。
第三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绿色振兴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六安水网”工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提升行业监管能力,不断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与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
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优先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针对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防洪排涝、供水保障、生态修复、水源保护、水利信息化等重点领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统筹解决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淮河防洪安全、城乡供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大别山和淠史杭系统保护,加大江河湖库生态修复,加快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聚焦防洪减灾短板、水资源供需矛盾、河湖水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
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水权水价改革,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依法治水管水护水,提升水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水利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城乡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基本构建。实施“六安水网”工程,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涉水事务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强化,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淮河干流、主要支流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淮河行蓄洪区建设及居民迁建基本完成,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六安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及建制镇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淮河干流临王段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主要支流、中小河流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淮河流域重点涝区排涝标准5~10年一遇,长江流域重点涝区排涝标准10~20年一遇;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60.5%。
——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多源互济,蓄水、配水、供水、节水、护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基本形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国家节水行动,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用水总量控制在25.23亿立方米以内(不包括直流火电和非常规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十三五”末下降20%、1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新增水库总库容0.68亿立方米,耕地灌溉面积达到676.13万亩,新增供水能力1.37亿立方米。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区域规模化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全面完成,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理,管控能力显著增强;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6.5%,江河湖泊水质持续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9%。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水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提升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形成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取得重要进展。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健全,水安全风险防控、水资源、河湖、水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监管能力全面提升。水旱灾害、河湖生态和水工程运行管理调度等综合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六安水利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水灾害风险有效应对;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水资源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水资源供给安全可靠;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河湖安澜、供水安全、水清河畅、人水和谐。
表3-1 六安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
目标 |
主要指标 |
单位 |
2025年 |
备 注 |
防洪减灾 |
1. 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 |
% |
〔60.5〕 |
预期性 |
2. 新增水库总库容 |
亿m3 |
〔0.68〕 |
预期性 |
|
其中:新增防洪库容 |
亿m3 |
〔0.12〕 |
预期性 |
|
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 |
3. 全市用水总量控制 |
亿m3 |
〔<25.23〕 |
约束性 |
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 |
20 |
约束性 |
|
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
18 |
约束性 |
|
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55〕 |
预期性 |
|
6. 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 |
亿m3 |
1.37 |
预期性 |
|
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 |
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95〕 |
预期性 |
8. 耕地灌溉面积 |
万亩 |
〔676.13〕 |
预期性 |
|
其中:万亩以上灌区 |
万亩 |
〔502.5〕 |
预期性 |
|
水生态保护 |
9. 水土保持率 |
% |
〔86.5〕 |
预期性 |
10.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
% |
〔90〕 |
预期性 |
|
1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
% |
〔100〕 |
预期性,生态环境局 |
|
1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90.9〕 |
约束性,生态环境局 |
|
注: 1.规划指标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指标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采用可比价计算。 3.指标8 耕地灌溉面积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也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指标9 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5.指标10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6.指标1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是指纳入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全年均达标的监测断面比例。 7.指标1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是指纳入国家地表水考核的水质断面中水质达标或好于ⅲ类断面的比例。 |
(四)总体布局与重点任务
立足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本脉络,以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节点,加快形成格局合理、功能完备、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安全可靠、调控有序的“六安水网”。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更加健康的河湖生态网,更加高效的智慧水利网,着力强化涉水事务管理。
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以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为框架,以城市防洪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实施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居民迁建、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推进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升淮干洪水防御能力和沿淮、沿湖等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协同推进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建设丰乐河蓄洪区。持续推进淠河、史河、杭埠河、汲河等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六安城区、县城及重要集镇防洪体系建设。
构建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实施开源节流,依托大别山水库群、淠河总干渠和重点水源、骨干引调水工程,建设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配置网,持续推进灌区和城乡供水分支网建设。实施引江济淮二期、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黑石渡水资源配置、舒城县活水引源等工程。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实施引江济淮与淠史杭灌区水系连通,启动江淮分水岭节水型智慧灌区建设。实施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展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
构建更加健康的河湖生态网。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稳步实施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汲河、沣河、丰乐河“一干六支”生态廊道建设,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实施史河、淠河等重点河段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强大别山水源区保护修复,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长三角地区西部生态屏障。推进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更加高效的智慧水利网。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主要领域,加强水利数据采集,充分利用5g、北斗、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通信手段,建设市“智慧水利”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构建中小型水库、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完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立统一的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强化涉水事务管理。以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土保持、水安全风险管控为重点,提升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水利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取用水管理。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加强河道采砂监管。坚持建管并重,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严格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推动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常态化。健全水利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对水利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强化水安全风险防控意识,健全水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章 提升防洪保安能力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以防御水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筑防洪保安网,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一)大江大河治理
全面推进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完成六安市境内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完善淮河行蓄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体系,保障行蓄洪区及时有效运用和群众居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扩大淮河中游行洪能力,减轻防汛压力。推进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建设丰乐河蓄洪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二)控制性枢纽建设
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推进水库、水闸等控制型枢纽建设,提升区域防洪和水资源配置能力。建成霍山县桃源河、金寨县中河、裕安区车渡口、金安区龙潭河等小型水库,开工建设金安区东河口水库、金寨县龙潭湖水库,推进舒城县天仓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建设27座小型水库。推进金安区黄店节制闸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响洪甸大型水库库区遗留问题解决。
(三)中小河流治理
结合2020年等大水年份的洪涝灾情,按照系统治理的思路,加快主要支流治理,全面提高防洪标准。完成杭埠河治理工程,推进史河、淠河防洪治理和汲河流域综合治理。
加快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安排防洪问题突出、近几年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中小河流治理,适当安排因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防洪标准的中小河流城镇河段治理,解决中小河流城镇河段防洪不达标、近年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等问题。推进32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其中15条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总长度269公里。
以山洪灾害严重、影响人口较多的山洪沟为重点,推进80条山洪沟治理,完成其中10条山洪沟治理。
为保障低洼地群众防洪安全,实施裕安区淠河、汲河易涝洼地居民迁建。
(四)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
加快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提高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根据易涝区工程现状、历年受灾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完成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近期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淮河流域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长江流域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
(五)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继续实施大中型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工程安全隐患,保障水库水闸安全运行。2025年年底前,全部完成2020年前已鉴定病险水库和2020年已到安全鉴定期限、经鉴定后新增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共6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十四五”期间每年按期开展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及时实施除险加固。继续实施14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
(六)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强化城市防洪与流域、区域防洪体系统筹协调,科学确定防洪保护范围、防洪排涝标准。提高六安市城区,叶集区、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的城镇防洪标准。完善堤防、涵闸、泵站、蓄滞场所等水利设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注重城市河道堤岸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城市河湖、湿地等调蓄空间的保护和恢复。
专栏1 防洪保安能力提升工程
★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 通过疏浚淮河干流河道,使得河道行洪能力满足规划要求。疏浚淮河干流南照集至汪集段河道26.3公里,护岸3.5公里。 ★ 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 通过新建保庄圩、加固保庄圩、撤退道路、建筑物等工程建设,完善行蓄洪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范围包括城西湖、城东湖蓄洪区和姜唐湖行洪区。新建城西湖王截流、陈郢2座保庄圩,保护面积分别为4.0平方公里、19.5平方公里,新建保庄圩堤防共长26.8公里;对现状保庄圩进行达标建设,加固堤防长62.1公里;建设泵站24座;新建城西湖深水区溢流堰1座等。 ★ 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和“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总体部署,通过直接建房外迁安置、新建保庄圩迁入安置,将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设计洪水位以下的不安全居民,以及行蓄洪区庄台上超过安置容量的人口迁至安全地区,目前直接建房外迁安置已批复实施。六安市直接建房外迁安置6.2万人,新建王截流、陈郢保庄圩迁入安置5.81万人。淮干滩区新建临新保庄圩就地保护3.09万人,迁移安置0.15万人。 ★ 安徽省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 规划实施干流河道疏浚,扩大淮河干流洪水通道,进一步提高淮河中游防洪能力,打造沿淮绿色生态廊道。涉及六安市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淮河干流临淮岗至正阳关段河道疏浚28.5公里,防汛道路畅通工程,生态护岸工程建设,以临淮岗工程为节点,分段恢复区间滩地、河口自然湿地。 ★ 巢湖流域(六安)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思路,畅通巢湖排江通道,扩大抽排能力,建设蓄滞洪区,治理支流河道,提升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六安市境内建设内容主要包含建设丰乐河柏林、双河新塘圩、三汊河3处蓄洪区,新建配套进退洪闸,加固蓄洪区堤防,外迁安置人口,建设排涝泵站等。 ★ 控制性枢纽工程 建成霍山县桃源河、金寨县中河、裕安区车渡口、金安区龙潭河等小型水库,开工建设金安区东河口水库、金寨县龙潭湖水库,推进舒城县天仓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建设27座小型水库。推进金安区黄店节制闸工程建设。 ★ 水库移民工程 实施水库移民线以下区域的群众有序搬迁,充分发挥已建水库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逐步推进响洪甸水库库区移民搬迁,共涉及张冲乡、油坊店乡及麻埠镇3个乡镇、1374户、5210人。 ★ 主要支流治理 杭埠河治理工程。杭埠河、丰乐河段堤防加固长40.47公里,退堤5.1公里,防渗处理6.3公里,切滩整治1公里,护坡护岸34.0公里,重建或加固穿堤建筑物124座,新建重建堤顶防汛道路65.1公里、桥梁3座等;双河镇防洪治理等。 淠河防洪治理工程。规划提高六安市、霍山县城区防洪标准,加固横排头以上乡镇段堤防。其中六安市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霍山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独山、西河口集镇防洪标准20年一遇。加固堤防100.3公里,重建、加固涵闸78座,新建和加固护岸25公里、护坡50.8公里,疏浚河道等。 史河防洪治理工程。规划金寨县和叶集区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治理范围为史河金寨城区段和叶集区城区段。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固金寨、叶集城区堤防31.3公里,护岸16.9公里,重建、加固沟口涵闸25座,新建橡胶坝1座,治理支流河道14.7公里等。 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汲河流域系统治理,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全面提升防洪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护坡护岸、低洼地居民迁建等。 ★ 中小河流治理 完成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15条20个项目,治理河长269公里,包括金寨县牛山河治理工程、白水河治理工程;霍山县东淠河治理工程、漫水河治理二期工程、但家庙河治理二期工程、淠河深水河支流治理工程;裕安区东淠河治理工程、方小河312至潘桥段治理工程、方小河潘桥至淠河总干渠段治理工程、西汲河裕安段治理工程;金安区陡涧河高速路至四清桥段治理工程、陡涧河四清桥至淠东干渠段治理工程、张母桥河宣楼至烤炉寨段防洪治理工程、张家店河张店至杨岩段防洪治理工程;叶集区泉河治理工程;舒城县朱槽沟河石滩河桥至花岩路桥段防洪治理工程、朱槽沟河花岩路桥至豹子湾闸段防洪治理工程、张母桥河仙人凼至小河口段防洪治理工程、杭埠河清水河防洪治理工程、河棚河庐镇段防洪治理工程。 ★ 山洪灾害防治 以山洪灾害严重、影响人口较多的山洪沟为重点,推进80条山洪沟治理,完成其中10条山洪沟治理。 ★ 裕安区易涝洼地居民迁建工程 为保障低洼地群众防洪安全,实施裕安区淠河、汲河易涝洼地居民迁建,涉及西河口乡、新安镇、顺河镇、单王乡、罗集乡共953户。 ★ 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近期治理工程 工程治理范围包括城西湖、城东湖、姜唐湖3处行蓄洪区、临王段洼地,史河洼地、淠河洼地,洼地治理面积约1232平方公里。通过疏浚支流主要排水河道,扩大现有河道排涝防洪能力;加固低洼地圩区堤防,提高保护区防洪标准,新建、重建、更新改造排涝泵站,新建、重建涵闸等建筑物,有重点的实施部分排涝干沟疏浚及桥梁工程,使治理区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疏浚33.7公里,加固堤防长84.8公里,新建、重建、扩建、更新改造泵站56座,新建、重建、扩建涵闸70座,疏浚、开挖排涝干沟、撇洪沟长220.6公里,重建桥梁55座。 ★ 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 以农排区为治理重点,突出排涝泵站工程建设,提高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排涝泵站13座,总装机22590千瓦。 ★ 安徽省长江流域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 对杭埠河、丰乐河等重点涝区实施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建设泵站12座,总装机4580千瓦。 ★ 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实施2020年前已鉴定为病险水库的6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十四五”期间每年按期开展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及时实施除险加固。继续实施14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 ★ 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力争开展六安市城区、叶集区、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县城的防洪工程建设。 |
第五章 强化供水安全保障
实施节水行动,加快引江济淮二期、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和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谋划一批骨干引调水和水系连通工程,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大力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灌区现代化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一)实施节水行动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通过节水载体建设,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序开展六安市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工程,积极推进水循环梯级利用。
(二)引调水工程
实施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城西湖引淮连通工程,保障城乡供水。完成舒城县活水引源工程,增强城区内河流水资源的调配能力。谋划淠河、史河、杭埠河灌区连通、霍山县引淠入杭水系连通,大别山水库城乡供水等一批引调水工程,稳妥有序开展前期工作。
(三)重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改善区域水资源条件,实现区域水资源最优化配置。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实施引江济淮与淠史杭灌区水系连通、尾部灌区抗旱水源保障、江淮分水岭节水型智慧灌区建设等,构建六安市江淮分水岭水网。实施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枢纽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作用,缓解霍邱县沿淮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实施黑石渡水资源配置工程,自东淠河引水至淠源渠,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开展龙河口、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等水库清淤试点,恢复水库有效蓄水能力。
(四)提水工程
更新改造裕安区窦堰头一级站、窦堰头二级站工程、霍邱县陈村排灌站工程,提升灌溉保障能力。
(五)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以区域规模化供水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托区内在建和拟建的跨区域调水工程、水库工程等,进一步优化供水工程水源布局,健全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思路,逐步兼并整合中、小型供水工程。对需要保留的小型工程,进行标准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制水工艺,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六)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进一步健全灌区工程体系,完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加快实施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展裕安区狮子岗、舒城县龙潭河灌区等1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专栏2 供水安全保障工程
★ 实施节水行动 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裕安区、叶集区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 ★ 引江济淮二期工程 在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基础上,完善工程布局,补齐水资源配置格局短板,以全面实现和发挥引江济淮城乡供水和灌溉补水效益。六安市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霍邱城北水厂取水口工程,供水规模0.75立方米每秒,供水能力6万吨每天。 ★ 舒城县活水引源工程一期上游引水水源蓄水工程 增强城区内河流水资源的调配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七门堰枢纽建设、渠道整治及配套建筑物等工程。 ★ 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以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为主,改善区域水资源条件,实现区域水资源最优化配置。六安市建设内容包括实施引江济淮与淠史杭干渠连通,开展汲东、沣西干渠及杭埠河灌区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推进裕安区二水厂响洪甸水库取水工程,建设邵岗电灌站、刘李电灌站、鲍家杠电灌站、杭北干渠补水站等提水灌溉工程,推进响洪甸与梅山水库等水库连通建设,启动江淮分水岭节水型智慧灌区建设。 ★ 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 通过提高临淮岗工程正常蓄水位,保障阜阳、颍上、阜南、霍邱等沿淮城市和重要园区的用水安全、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多年平均供水能力6.61亿立方米。六安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周边洼地排涝能力提升、渍害影响处理,以及对滩地淹没、道路等专项设施补偿等。 ★ 黑石渡水资源配置工程 实施黑石渡水资源配置工程,自东淠河引水至淠源渠,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新建橡胶坝1座,蓄水量约550万立方米;新建泵站1座,设计流量10立方米每秒。 ★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1)霍邱县。新建临淮水厂,扩建夏店、孟集、邵五、龙马等4座水厂。 (2)金寨县。新建、改扩建11座规模以上水厂。 (3)霍山县。实施管网延伸工程,覆盖下符桥、黑石渡等8个乡镇。 (4)舒城县。实施管网延伸工程,覆盖桃溪、柏林等8个乡镇;改扩建红光水厂,高峰乡水厂、百神庙中心水厂、河棚镇等4座水厂。 (5)金安区。对毛坦厂水厂进行改扩建,对小规模水厂进行整合。 (6)裕安区。扩建裕安区水厂,新建裕安第二自来水厂。管网延伸覆盖苏埠、青山等6个乡镇。 (7)叶集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覆盖大桥、来富贵两座水厂的供水范围。 ★ 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开展灌排工程体系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85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设计水平,骨干灌排设施完好率达到90%,灌区信息化利用率达到35%,”两费“落实率达到9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改造支渠及以上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更新改造排涝泵站等。 ★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实施裕安区狮子岗、陶家河、九子堰灌区,舒城县龙潭河灌区,霍山县移洋湾、下符桥、黑石渡灌区,金寨县天马、泗河、胜利灌区,金安区江淮果岭、横塘灌区等1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渠首加固改造、渠沟整治防护、配套建筑物建设、供水计量等管理信息化设施配置等。 |
第六章 改善水生态环境
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期望,加大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加强上游水源区保护,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开展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积极推进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改善水生态及农村人居环境。
(一)水土保持
以流域为单元,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提升源头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等水土保持功能,强化大别山区、江淮丘陵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因地制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8平方公里。
(二)河湖生态治理修复
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针对河湖“四水”突出问题,加大河湖修复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河湖结构与功能,构建河湖生态廊道。完成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淠河总干渠(九里沟-青龙堰)东部新城段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金寨县史洪河(史河、洪家河)水系连通及生态长廊,叶集区沿岗河下游生态湿地建设。对设立市级河长的河湖开展岸线整治、幸福河湖建设。积极推进六安水网建设工程;力争实施六安市大别山库区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六安市淠河总干渠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六安市河湖岸线整治工程。
(三)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针对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立足乡村河流特点,以县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改善水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力争实施重点县区的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专栏3 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
★ 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新建城南水利枢纽工程,提升六安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开展回水段综合治理,稳定河势,改善河道水环境。城南水利枢纽设计流量6940立方米每秒,正常蓄水位39.0米,库容约3300万立方米;回水段综合治理河长10.5公里,岸坡生态防护7.1公里,滨岸带植被修复面积128万平方米,河道清淤3.5公里,建设湿地、雨水净化生态塘,以及防汛道路、排水涵洞、信息化工程及管护设施等。 ★ 淠河总干渠(九里沟-青龙堰)东部新城段水利综合治理工程 对淠河总干渠九里沟-青龙堰段展开综合治理。总治理河渠102.2公里,包括4条主要河流和5条主要渠道,建设防洪、排涝、截污工程。 ★ 金寨县史洪河(史河、洪家河)水系连通及生态长廊工程 连通史河、洪家河水系,改善金寨县城区水生态环境,史河新建长征橡胶坝,长300米;新建史河、洪家河连通明渠1.4公里,隧道1.3公里,实施新城区生态补水等工程。 ★ 叶集区沿岗河下游生态湿地建设工程 将城区沿岗河、二道河、西小河、卡子桥河等河道的来水汇集到生态湿地内,提升出水水质。生态湿地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 ★ 六安市河湖岸线整治工程 对设立市级河长的河湖水域岸线进行集中整治,主要对迎水侧及水域范围内阻碍行洪的房屋、建筑物及构筑物、树木、垃圾等“四乱”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对河道内非法围垦的田地实施退田还河还湖,对淤塞河段进行扩挖疏通,对河湖沿线进行绿化等,提高河湖行洪能力。 ★ 六安市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对设立市级河湖长的河湖逐步实施示范幸福河湖建设,打造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示范河湖。 |
第七章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是水利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现代办公效能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期间,按照“网络化、智慧化”的要求,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行业监督管理等主要领域,开展水安全监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涉水业务智能应用系统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智慧水利”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加强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土保持等监测数据采集,完善水利基础数据、实时数据和空间地理数据,提升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为基础,以整合优化与共享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涉水建设管理需求为导向,推进市“智慧水利”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六安水利信息中心,为行业治理、服务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依据。
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构建中小型水库水情自动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提高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响应速度和精度,促进小型水库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网格化责任体系,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实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指挥系统。
第八章 强化涉水事务管理
围绕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加快建立健全法制体制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务管理水平,实现制度治水,制度管水。
(一)加强水利法治建设
以依法治水管水为重点,加快市级水利立法工作,制定完善水利规范性文件。完善水行政执法机制,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形成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执法体系,全面推进水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执法巡查制度,落实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建立机构健全、编制落实、人员到位、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利行政监察队伍,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
进一步加强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水利“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制;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全社会水法治意识。
(二)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妥善应对防洪抗旱、水资源、水生态、水利工程等领域风险,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
加强洪水风险管控。进一步完善水库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开展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加强行蓄洪区、滩区等洪水高风险区空间管控,逐步实施居民迁建,研究开展行蓄洪区运用农业保险。加强超标准洪水防御,完善淠河、史河、杭埠河等河流的防御预案,加强对河道堤防、水库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加强水资源安全风险防控。树立水资源安全战略意识,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全市范围城市集中供水(含备用水源地)及农村安全饮水供水水源风险评估,完善应急供水预案。积极推动水源、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工作,超前谋划,逐步提升全市水资源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管控。加强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监测监控,完善重点水库及堤防等水工程安全监测。对全市水利工程开展隐患排查,运行多年的水利设施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建立水工程安全风险隐患台账。及时研究调整病险水库、水闸工程调度运行方案,科学制定病险工程安全度汛方案。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三)加强水资源监管
坚持“节水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监管。
严格节水。严格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及国家节水行动安徽省实施方案,完成节水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取水定额,严格落实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严格实行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机制,强化规划制定、建设项目立项、水资源论证中节水评价有关内容和要求,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持续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建成一批节水型单位、学校及灌区,加快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宣传,强化节水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升全民节水意识。
合理分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积极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河流生态流量管理,明确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加强对水库等重要蓄水工程调度与监管,制定枯水期调度方案,以及大别山区水电站运行方案,推进一批非常规水源重点利用工程、保障供水,合理配置城镇供水、灌溉及生态水量,严格取用水管理,保障各用户用水需求,提升生态流量保障程度。
管住用水。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防止无序取水,无证取水,对新增用水严格取水许可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取用水监管,强化取水监测计量安装,动态监测用水户取水变化过程。落实取用水计划管理,实行超计划取水累进加价制度。
(四)加强河湖监管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通过划定河湖管理范围、严格河湖岸线用途管制、加强河道采砂监管等措施,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加强采砂监管。全面完成全市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建立界线清晰、权责落实的河湖管理与保护体系。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完成淠河等7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和列入安徽省湖泊保护名录的26个湖泊保护规划编制,开展河湖综合、系统治理,推进河湖违法建设问题全面清理整治,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的空间管控。加强河湖采砂管理和执法工作,完成采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推动砂石资源绿色、规范、可持续开采。建立健全河湖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控制度和人员。
不断强化河长责任担当,建设幸福河湖。充分发挥河湖长作用,压实有关主管部门治理管护职责,推进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建立河湖长制专项巡察机制,形成河湖管理保护合力。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各县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幸福河湖示范段。
(五)加强水利工程监管
坚持建管并重,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规范运行监管,建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实现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加强水利工程市场监管。严格规范程序,依法公开建设项目信息,加强水利工程招投标监督,加强标后履约监督,强化市场主体行为动态监管,严格落实水利市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督促市场主体履约守信,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不良行为信息收集、共享和公开,强化联合惩戒措施,严厉打击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严格落实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开展安全生产巡查督查,重点检查水利安全监管工作落实情况,抽查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责任制度、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等落实情况。严格执行质量抽查和巡检制度,加大检查工作的频次和力度,强化第三方检测作用,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责任制,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主体责任,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切实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监管。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小水库、农村饮水、灌区末端等工程运行监管,严格落实管理规程,健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责任,落实监管工作经费,全面加强对工程管护主体、风险管控责任、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落实情况进行监管,认真开展工程考核和督查工作,确保工程长效发挥效益。
(六)加强水土保持监管
坚持预防为主,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严格督查检查,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加强水土流失监管。严格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完善监管与执法的联动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红线意识、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意识,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加强巡查工作频次与力度,严肃查处生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加强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逐步实现人为水土流失的全面监管。
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水平,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精准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水土保持工程、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
强化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继续强化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水土保持主体责任落实、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等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推动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常态化。
(七)加强水利资金监管
全面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健全水利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检查、抽查、验收、总结、考评等管理制度,对水利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确保资金安全。组织开展预算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把绩效评价成果作为安排下年度资金的重要依据。
(八)加强水文化建设和水情教育
建设和弘扬先进水文化。挖掘人文历史、民风民俗,保护水门塘等传统水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佛子岭水库、淠史杭灌区、临淮岗等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和传承发展水文化的重要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水文化展览馆,创建水文化先进单位,展现皖西人民除水害兴水利的伟大斗争精神。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水科普教育,传播水知识,宣传水文化,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管水、护水。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针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约因素,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作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加快水权水价及水生态补偿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水价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大中型灌区骨干灌排工程和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全面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调整方案,原则上农业水价达到或逐步提高到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合理确定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权益,推进淠河、史河、杭埠河、汲河等主要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实施,积极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积极稳妥推进水权交易,培育和发展水市场,充分发挥水权交易平台作用,探索流域内、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对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鼓励政府回购水权,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和生态基本用水,通过水权交易解决新增用水需求。
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资金筹措方式,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加大对大别山区江河源头、饮水水源地等区域生态补偿力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水资源节约补偿制度,积极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二)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深化水利和金融机构合作,利用专项债、融资贷款等方式,扩大水利信贷规模。推动水利工程产权抵押和收益权质押等多种融资形式。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治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搭建水利融资平台。研究制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管理办法,规范和完善社会资本通过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营。
(三)加强创新引领,提升水利行业监管水平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推进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强化监督,规范管理,创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指导督促各县区足额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两项经费;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实现维修养护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加大水利科技创新。组织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项目研究,推进全市水利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水利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组织开展科技人员下乡(基层)活动,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水利企事业单位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一线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制定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重点抓好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基层水利人才和急需紧缺型人才为重点,健全水利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水利人才到基层服务的政策措施,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四五”期间,市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40人;局机关及局属单位在编在岗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从“十三五”末的60%提升至90%;争取新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5%、60%。
狠抓基层队伍建设。从制度上改善六安市部分县区乡村基层编制固化、人才流动困难的现状,采取专业人才下乡服务、人才交流培养等措施,加强基层水利队伍人才储备;加强基层队伍的继续教育,利用相关院校等平台在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分期分批对县级水利部门不同岗位业务人员开展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适应岗位需要。
第十章 投资匡算与实施安排
(一)投资匡算
六安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投资测算为284亿元。按建设性质划分,续建工程89亿元,占31%;拟建工程195亿元,占69%。
按建设任务划分,防洪保安能力提升工程195亿元,占69%;供水安全保障工程50亿元,占18%;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38亿元,占13%;智慧水利建设1亿元,占0.4%。
表10-1 “十四五”规划投资测算表(按建设性质分类)
序号 |
建设性质 |
项目总投资 (亿元) |
“十四五”期间投资(亿元) |
投资占比 (%) |
合 计 |
929 |
284 |
|
|
1 |
续建工程 |
126 |
89 |
31 |
2 |
拟建工程 |
476 |
195 |
69 |
3 |
谋划工程 |
327 |
/ |
/ |
表10-2 “十四五”规划投资测算表(按建设性质分类)
序号 |
建设任务 |
项目总投资(亿元) |
“十四五”期间投资(亿元) |
投资占比 (%) |
合 计 |
929 |
284 |
|
|
1 |
防洪保安能力提升工程 |
446 |
195 |
70 |
2 |
供水安全保障工程 |
276 |
50 |
18 |
3 |
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 |
201 |
38 |
11 |
4 |
智慧水利建设 |
6 |
1 |
0.4 |
按照纳入规划层级分,纳入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工程投资238亿元,纳入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投资240亿元。
涉及安徽省防洪减灾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项目投资共184亿元,涉及安徽省淮河治理“六大工程”项目投资共147亿元,涉及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两大工程”项目投资共7亿元。
(二)实施安排
按照“年度投资规模基本均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先保障民生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原则,安排年度实施项目。2021~2025年分年投资为40亿元、66亿元、60亿元、63亿元、54亿元。
图10-1 “十四五”规划分年度投资
1、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安排
2021年加快在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杭埠河治理工程、舒城县活水引源工程一期上游引水水源蓄水工程、六安市淠河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淠河总干渠(九里沟-青龙堰)东部新城段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间完成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淠史杭灌区和六安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2022年开工建设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近期治理工程、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史河防洪治理工程、安徽省长江流域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新建金安区黄店节制闸工程、霍邱县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裕安区易涝洼地居民迁建工程。
2023年开工建设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巢湖流域(六安)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淠河防洪治理工程、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
2024年开工建设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2025年开工建设安徽省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新建金安区东河口水库工程。
2、面上及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安排
分年度实施15条中小河流治理,10条山洪沟治理。实施2020年前已鉴定为病险水库的6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对“十四五”期间每年按期开展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及时实施除险加固。继续实施14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
分年度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开展1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和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有序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与节水载体建设。力争实施2个县(市、区)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推进河湖岸线整治,实施幸福河湖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幸福河湖示范段。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水利发展规划实施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强化市县各级政府的水利发展工作责任,加强总体安排和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部署各项任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根据规划确定的任务,抓好推进落实,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协调推进,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化规划衔接。加强与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厅等上级部门的对接,力争把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列入上位规划之中。做好水利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重大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衔接,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加强规划实施中、实施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根据落实情况及时动态调整。
强化要素保障。争取政府支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使用政策性金融贷款、专项债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和委托代建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的建设运营,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将全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对接,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移民、征地、环保、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早日发挥工程效益。
落实目标责任。要把水利发展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体系、督查体系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库安全管理、河道采砂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
引导公共参与。向公众普及和宣传水利发展有关的水政策、水法规,提高全市民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大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宣传力度,保障公众对水利规划尤其是重大规划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回应群众的相关诉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治水兴水氛围,构建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